机械管理开发

综合新闻

后疫情时代我国奶业强国之路道阻且长

来源:机械管理开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行各业几近遭受重创。而中国奶业,面对冲击与挑战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生鲜乳产量1431万吨,同比增长7.9%,是为数不多逆势上扬的行业之一。

随着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全面恢复。面对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我国奶业又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距离奶业强国还很遥远,实现乳制品自给率的目标充满挑战。”日前,在勃林格殷格翰动保公司反刍事业部主办的第七届勃林格奶牛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与企业人士如上表示。

产业链秩序逐步恢复

据了解,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及国家复工复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牧场生产、生鲜乳收贩、企业运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秩序开始逐步恢复。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栋表示,疫情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企业、行业协会多措并举,积极应对。上半年,规模化牧场建设持续推进,奶牛养殖存栏稳步增长,生鲜乳产量1431万吨,同比增长7.9%。目前生产100%恢复,主要乳品企业销售恢复达到九成以上。一些低温产品、益生菌类产品销量超过同期,呈两位数增长。

“但奶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突出。”李栋进一步分析指出,一是我国乳业资源禀赋不足,环保压力大;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各种物料从国外进口,养殖成本较奶业发达国家高40%—60%;三是养殖加工利益联结不紧密;四是国际竞争加剧。未来,奶业上下游将面临成本上涨压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随之提速。目前,企业已经加快发展步伐,上半年,伊利、蒙牛等多家乳企加紧对奶源基地的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众多万头牧场项目纷纷开工启动……“长期来看,奶业发展潜力巨大。”李栋认为。

深刻认识奶业强国实现的内在逻辑

实际上,实现奶业强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国距离奶业强国还很遥远,实现乳制品自给率的目标充满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认为,我国大牧场模式具有很多负面影响:一是规模大,种养分离,粪污处理难;二是投入大,折旧成本高,费用摊派高;三是采购多,外部依赖强,生产成本高;四是人文关爱少,动物福利低。大牧场的模式还导致出现了产业规模扩张难;乳品高端化、贵族化,制约了消费规模扩张;成本下降难,行业国际竞争力将长期趋于下降等问题。

刘玉满表示,我国乳业要深刻认识走向奶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并参考发展现代奶业的国际经验,如欧美营销型的奶农合作社模式、新西兰奶农股东化的合作社模式、日本奶农的专业合作社模式。这些模式主要理念是家庭牧场种养一体化、家庭牧场规模化、家庭牧场组织化,值得借鉴。刘玉满认为,我国距离奶业强国还很遥远,尤其是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乳制品不能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把普通食品牛奶卖成贵族食品、部分主要乳制品依赖国际市场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就不是奶业强国。

因此,刘玉满建议,我国乳业应该遵循发展规律,打好发展基础,做好“种养一体化”的制度支撑、做好“适度规模化”的土地支撑、做好“奶农组织化”的法规支撑、做好政策设计不断调整扶持方向。

我国将牛奶产量每增长1000万吨定义为又上一个新台阶。1978—2001年,我国牛奶产量达到1026万吨;2001—2004年,达到2261万吨;2004—2006年,完成3193万吨。“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业生产一直缓慢前行,第四个千万吨、第五个千万吨目标还很遥远,这也是中国奶业人面临的共同挑战。”刘玉满表示。

优质奶源自好牧场

生产优质牛奶是走向奶业强国的首要之举,也是我国养牛人不断追求的使命。会上,建设最好牧场、提升奶源品质再一次被企业提及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南方规模化牧场运营面临的问题成为讨论重点。

光明上海奶牛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衍青认为,当前南方牧场发展特点为:奶牛存栏持续减少,原奶供应总量下降,以上海市为例,奶牛存栏已从2016年的7.7万头减少到2019年的5.2万头,牧场数量从65个减少到26个;奶牛单产提升明显,原奶供应相对平稳;2019年,上海市成母牛平均单产10.8吨,相比2016年提高15%。苏衍青认为,上海奶业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2018年上半年原奶供应为56%、下半年为44%,3—5月30%、8—10月19%。“当前南方牧场按质论价机制日趋完善,原奶质量不断提高;基础奶价实施‘三方协商’机制,产业链利益分配相对合理。”